福建商用车用油价位_福建成品油价格
1.南汽跃进 [新商用车基地:为南汽跃进商用车技术品质提升加速]
2.长安星光4500现在什么地方有它的详细资料 价格 销售点在什么地方?
3.汽车市场的‘井喷’指是什么?
4.汽车行业的现状分析
南汽跃进 [新商用车基地:为南汽跃进商用车技术品质提升加速]
7月18日,南京一扫前几天台风“碧利斯”带来的阴霾天气,艳阳高照。在南京丁山花园大酒店的广场上,一溜排停放着南汽跃进的凌野重卡,红色的拱门、彩色气球把酒店装扮得像节日一样。南汽跃进汽车商用车基地落成一周年庆典活动和“凌野重卡创业基金”及新产品发布会在这里举行。
● 商用车生产基地:推动南汽跃进第三次飞跃
庆典仪式上,南汽跃进汽车公司总经理曹心平说:去年6月28日,由南汽集团跃进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斥资20亿元、占地2000多亩的跃进商用车生产基地正式落成。伴随着基地的落成,首款“凌野重卡”也成功上市,从而使南汽跃进商用车产品系列更加完善,形成了“轻、中、重、客车底盘”多头并进发展的全新格局。作为亚洲一流的大型商用车生产基地,一年来的良性运作极大地推动了南汽跃进产品品质的提升和跃进车型系列的拓展,为南汽跃进商用车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跃进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快步进入细分市场主流行列提供了核心动力。
● 创业基金:为用户创造价值
在周年庆典会上,南汽跃进公司还正式推出了“凌野重卡创业基金”。跃进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朱国栋说:“对南汽跃进的用户,我们不但要为他们提供高品质的轻、中、重型商用车,尤其是凌野重卡,而且更要支持他们的创业、致富举动。‘扶上马还要送一程’的温馨服务,就是对广大用户一年来支持凌野的最好回报。”朱总表示,“为用户创造价值是南汽跃进的一贯宗旨,这次推出凌野创业基金,同样是这一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惟有如此,才能实现用户满意度的真正提高,实现南汽跃进品牌的真正提升。”据朱总透露,此次为每位凌野重卡用户专门设立的创业基金分别为2万元到3.5万元不等,这是跃进汽车长期坚持回报用户、回报社会的又一举措。
● 凌野重卡:新品不断,一年迈入主流
南汽跃进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李茂矩在庆典会上宣布,凌野重卡2006年又推出8×4、6×4、6×2载货车混凝土搅拌车、轿车运输车等5款新车型。新推出的重卡,是以“节油”技术为核心的高端凌野重卡,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更多用户的不同需求。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新车型的推出,既表明凌野重卡已经顺利跨越了新产品上市的适应期,也展现出跃进商用车的市场竞争力及跃进企业的后续发展潜力日渐强劲。
据记者了解,2005年投放市场的凌野重卡,是跃进企业积数十年轻型卡车设计、制造、营销经验,融合“欧日”重型汽车的最新设计理念,结合中国市场需求特点,与日本重型卡车质量控制专家联手打造的中国最新一代高端重卡。南汽凌野凭借南汽跃进商用车基地强大的技术资源,在设计理念、核心配件、综合品质等方面均实现了与国际同步。面对居高不下的燃油走势,南汽跃进将提高“节油”系数视为凌野首要的设计评判标准。在国家倡导环保、节能理念的指导下,南汽凌野依靠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多项核心技术的全面优化,使凌野重卡真正做到了优化匹配,油耗可降低10%-15%。顶尖配置所打出的“组合拳”,不但为节油提供了可靠支撑,还实现了南汽凌野整车高速行驶的安全性、平顺性、操纵稳定性……
在凌野诞生一周年之际,南汽跃进举办的以“闯天下和凌野一起”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已经在全国大中城市全面展开,“南汽凌野,节油先锋”的产品形象深入人心。随着国际油价的狂飙猛长,节油优势即是“凌野”发力中国重卡市场的新节点,凌野重卡的市场空间将变得越来越广阔。
长安星光4500现在什么地方有它的详细资料 价格 销售点在什么地方?
7月28日,新经济商用车——长安星光4500新品发布在海南博鳌隆重举行,即日起在全国销售代理店接受预订。南方汽车高级副总裁、长安公司总裁徐留平出席并讲话,南方汽车副总裁赵鲁川,公司领导张宝林、宋嘉、罗明刚、吴雪松以及西南兵工局副局长赵德恩等出席了发布会。 徐留平表示,“长安星光4500定位为新经济商用车,是一款城市快捷运输商用车,瞄准了传统轻客与传统微车之间的市场空白。长安星光4500既具有轻客的大空间、高承载,又具有微车的经济性、低油耗、装载灵活等多重优势,兼顾快运与物流用车的效率与成本,是城市中小型企业用户与个人快捷运输的理想之选。”市场人士表示,长安星光4500是一款具有蓝海思维的创新产品,开拓了低成本城市快捷运输的新细分市场,为城市物流快运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全新突破 开拓商用车细分市场蓝海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城市物流用车显示出向更小细分市场分化的趋势。担当主力物流用车的传统轻客遭遇容积过剩、空置率大、油耗成本高等问题,而传统微车也因为空间有限,装载能力不足等缺陷,不能满足城市快运的需求。以上物流用车遭遇的矛盾,正折射出商用车产品的缺陷。随着油价持续上涨和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微客大型化和轻客集约化发展趋势明显,且都指向了一个方向——“高效、经济”。长安汽车作为国内乘用车领域的领先者,在三年前就预见了这一发展趋势。同时,长安汽车还对商用车市场走势做出了“大胆”的判断,认为在微客与轻客之间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型商用车的细分市场。而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一款具备以上属性的产品。基于此,长安推出了新经济商用车——长安星光4500。 长安星光4500将购买成本、使用成本和消耗成本控制最小范围内,同时拥有宽大、灵活的客货乘载空间,为城市中短途物流、城乡短途客运等提供了更加完美的解决方案。在这个全新的细分市场,长安星光4500既满足了微客消费者对于空间与承载需求的升级,也满足了轻客用户对于低油耗的追求,为消费者寻求到了经济与效率的最佳结合点 徐留平表示,长安多年来在多功能商用车市场精耕细作,不断创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长安星光4500的推出,创新开拓了新一代商用车的新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性价比的选择。 五大优势 铸就成本快运的价值先锋 长安星光4500是长安的战略产品,又是一款具有领先优势的创新产品,具有42项专利技术。长安星光4500车身长度介于轻客与微车之间,采用长轴距、宽轮距设计,既保证了空间容量,又提高了承载能力。 同时,长安星光4500搭载长安新一代的动力系统,兼顾动力输出与节省油耗。还拥有安全可靠和造型美观等突出优势,将给用户带来更好的实用性、以及超强的适应性和更优的经济性,为新经济商用车树立了新的价值标杆。 ◎ 装载力强。秉承长安“车身空间利用最大化”的设计理念,4.4米的车身,具备了微车无法比拟的超大空间:车内长3.24米,车内宽1.465米,车内高1.35米,车内可用容积达4.83m3,具备了轻客的装载能力;加强了底盘大梁,纵梁宽达80mm,而主流轻客仅为60mm,大大提高了整车的耐用性和承载性。 ◎ 快捷运输。采用欧式“对开后门”设计,首创247度背门开度,叉车可迅速上下货物,大大提高了装载便利性;同时,车身小于轻客,有轻客无法比拟的驾驶灵活度,克服城市交通拥挤难题,为快捷物流提供坚实支撑,最大限度解决了运输效率与装货效率的难题。 ◎ 经济实惠。长安星光4500搭载1.3L高性能发动机,百公里耗油仅7.9L,而轻客油耗达14L左右,长安星光4500油耗成本远远低于轻客,也低于微客。同时,又解决了传统轻客空置率大,反复为空车买单的问题。如果算上运营效率,则带来的经济效益会更大。 ◎ 安全可靠。长安星光4500,采用凸头式车轮前置设计,高强度坚固车身结构,轿车化制动系统,更加结实耐用,安全可靠。车身前端,采用双相高强度冷连轧钢板,强度是普通钢板的两倍,能更好保护乘员安全。保险杠加装钢板,提高了防撞和安全性。 ◎ 造型大气。长安星光4500的整体造型大气刚健,力量感、商务感十足。正面,大胆采用了钛银色调,结合晶透有神的前大灯,体现出高档的商务气质;侧面,采用贯穿前后的浮雕线,使整车造型更流畅、动感;内部,采用全新轿车式设计,满足驾驶舒适性与操纵方便性。 长安星光4500,以“轻客的功能,微客的经济”优势,既满足了微车用户大空间、多承载的消费需求,更满足了轻客用户“低成本、多用途、高效率”的消费需求,成为介于微客与轻客之间的全新产品。 创新超越 以市场为导向全面发展 长安星光4500的推出,是长安在“以微为本、以轿为主、发展商用”发展方针的战略举措,它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长安汽车的产品体系,构筑起长安汽车更加全面、强势的竞争力。长期以来,长安汽车始终坚持“科技品质”的品牌追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在各个阶段、领域和细分市场陆续推出紧贴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持续引领行业发展潮流。特别是经过多年的微车市场积累,长安汽车和超过百万的用户共同携手实现了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梦想,也奠定了长安稳居国内微车行业前列的领导地位。目前,长安之星6363、长安之星2和长安之星S460等车型都成为各自细分市场的领军车型,给国内二三级城市和农村市场消费者追求财富、实现梦想提供了多重动力,长安星光4500的推出,不仅是长安商用车领域的一个全新突破,也将为国内城市快捷运输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徐留平表示,长安的使命是做国际化的优秀汽车企业,因此不应该也不可能只局限于一个方面的发展。汽车是现代工业文明集大成者,要真正成为有持续竞争力的汽车企业,唯有全方位的理解并不断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新经济商用车”长安星光4500的上市,展示了长安宏大的战略视野和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长安星光4500的上市,是继长安轿车纵深发展之后,长安汽车在国内商用车领域创新突破的重大成果,将成为长安
汽车市场的‘井喷’指是什么?
你说的“汽车市场的井喷”是指以下这个特定年代——
、05年的发展表明,中国汽车工业已经进入平稳增长的阶段。
05年1-11月累计汽车产量完成514.47万辆,比同期增长10.24%;汽车销售完成513.76万辆,比同期增长12.07%。
1-11月,乘用车累计生产352.29万辆,同比增长16.40%;销售351.53万辆,同比增长19.48%。其中基本型乘用车累计生产247.43万辆,同比增长20.05%;销售245.64万辆,同比增长22.52%。乘用车,特别是基本型乘用车增长幅度高于去年同期,其中经济轿车成为整个市场的热点,MPV产销量同比增长幅度最大,分别达到34.89%和42.37%。
1-11月商用车累计生产162.18万辆,同比下降1.14%;销售162.63万辆,同比下降1.21%。其中客车生产15.68万辆,同比下降5.07%;销售15.65万辆,同比下降4.66%。货车生产106.25万辆,同比增长4.06%;销售106.09万辆,同比增长4.11%。
除了少数细分市场出现快速增长以外,从整体来看,整个汽车市场基本上进入平稳增长阶段。2002年-2003年出现“井喷”,2004年增长速度降到15%,2005年增长速度为10%左右。但是从绝对量上看,2005年增长50万辆以上,仅次于2002年-2003年的增长量。
2、06年,市场需求仍将保持平稳增长,但由于产能过剩的矛盾将充分暴露,到2010年,整个产业将继续保持竞争激烈,部分品牌将边缘化,行业将开始大规模的兼并重组。
06年将继续平稳增长的态势,汽车产销量增长率在10%左右,乘用车的市场增长率保持在15%~20%左右。
现在汽车行业在建产能220万辆,已有整车产能约为800万辆,而今年全年的汽车销售量能在550万量左右,过剩200多万辆。如果加上目前在建的产能,汽车产能过剩将达到400到500万台的水平。由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已经进入平稳增长阶段,短期内销售的增长不能够消化这么多的产能。
总量过剩带来三个结果,第一,竞争将在未来几年,保持激烈;第二,一部分企业将必然走向边缘化,06年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的开始。而边缘化的特色,首先是品牌的边缘化,然后,是企业被挤出市场;第三,部分强势企业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低成本的扩张。
3、总体来看, 2005年的营销,仍然以产品创新为主。新产品与优势价格,仍然是主流的营销手段。但是,2005年也是汽车产业界从产品创新到品牌创新的观念转变之年,一批企业引入了品牌战役营销的概念,取得了一些成功,主流企业家已经认识到目前的营销并非真正的品牌营销,正在计划2006年的突破
当前,在中国汽车市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跨国公司都纷纷把最为先进的车型号和技术拿到中国市场参与竞争能力,各个厂家之间在产品技术上的差距已经变得非常有限。同时,各个厂家都已经普遍意识到,单纯依靠价格与车型两个手段,能够获得的增长潜力也已经不多。今后,在产品与价格基础上,如何逐步过渡到品牌创新发展阶段,品牌创新存在哪些问题和陷阱,如何进行品牌创新,将成为各个企业思考或者积极探索的主要问题。
4、2005年中国整个产业品牌营销存在四大问题、四个现象与四大理论漏洞,企业在进行品牌营销的时候,应该重点避免。
品牌营销的四大现象:
品牌雷同
品牌不带来销售
防御性很差,很容易被竞争对手超过
难以持续成长
中国汽车企业品牌营销存在的四大问题:
以企业为导向的品牌理论误区
品牌策略的零散化
没有构建品牌价值导向的价值链体系
品牌战略没有成为企业的核心战略
品牌理论的四大漏洞:
整体品牌营销理论落后
品牌认知存在很大误区
没有支撑品牌的价值体系
品牌塑造体系存在误区
缺乏系统的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品牌理论体系的指导
上述现象,已经在中国其它行业企业普遍存在,中国汽车品牌,也难以避免以上问题,因此,2006年中国汽车产业创新,必须力图避免上述问题,才能取得更快发展。
06年中国汽车以品牌竞争为核心的十大营销策略与主要表现手段
在传统的以产品、价格和广告为主要竞争手段不起作用的情况,中国汽车营销策略手段也将随着营销战略的改变而不断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十大方面:
市场战略将成为汽车企业的主导战略;
产品创新将从目前技术导向性的产品创新,逐步转向,以消费者需求和总体品牌价值为导向的价值创新;
价格战不可避免,但是单纯降价不再成为增大销售的有效手段;
06年汽车销售渠道将开始整合,渠道建设将不得不进行创新与调整,小规模4S店以及区域汽车市场销售方式将获得发展;
沟通手段将不断的多样化,在市场增长平稳、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出奇制胜的沟通策略成为汽车品牌发展的首要选择
自主品牌对外出口将会得到继续强化;
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的平稳发展,将使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国际汽车品牌将更加本土化;
服务是中国汽车产业创新的重大机会,服务将成为塑造汽车差异化品牌的基础性的手段,同时汽车服务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网络媒体及传统的强势媒体将成为汽车品牌塑造特别是弱势品牌的关键性媒体;
人员培训与人员素质的提升,特别是销售与服务系统人员技能的培训与提升,成为提升汽车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
构建高水平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形成真正贯彻到底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将成为一个重大创新点;
构建良好的外部供应体系,建立价值链导向的供应体系与顾问机构,将成为另一个突破性的机会点。
中国汽车理论创新:从五代营销理论出发,审视汽车企业的营销现状与创新未来
根据五代营销理论,中国汽车企业目前正处于第三代营销向第四代营销过渡的时期,即正从管理4P向管理消费者需求发展。在这一过渡过程中,要求我们的企业能够时时刻刻的学习先进的营销理念,并结合自己企业的现状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应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创新。如何进行需求管理。将成为我们企业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中国市场学会(汽车)营销专家委员会秘书处研究部)
一、中国汽车步入稳定增长阶段
1-11月累计汽车产量完成514.47万辆,比同期增长10.24%;汽车销售完成513.76万辆,比同期增长12.07%。10%的增长速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汽车产销增长中居较低,1991年增长40%,1992年增长50%,由于宏观调控,1993年增长速度降到22%,1994-1998年均在10%以下。1998年开始,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基本建设投资,鼓励内需,1999年到2001年汽车产销年增长速度在13%-14%,2002年-2003年出现“井喷”,2004年增长速度降到15%,2005年进一步下降。从增长速度看,2005年属于90年代以来的低潮。但是从绝对量上看,2005年增长50万辆以上,仅次于2002年-2003年的增长量,是一个好年景。
2005年汽车市场增长是不平衡的,其中乘用车增长幅度较大,商用车产销略有下降。
1-11月,乘用车累计生产352.29万辆,同比增长16.40%;销售351.53万辆,同比增长19.48%。其中基本型乘用车累计生产247.43万辆,同比增长20.05%;销售245.64万辆,同比增长22.52%。乘用车,特别是基本型乘用车增长幅度高于去年同期。
在乘用车中,MPV产销量同比增长幅度最大,分别达到34.89%和42.37%。MPV的增长主要集中在1.6-2.5升排量,3.0-4.0升大排量MPV增长了51.19%。SUV产量累计同比增长11.63%,但是累计销量增长幅度达16.02%。四驱SUV中, 2.5-3.0升产量增长了85.84%。两驱SUV中,2.5-3.0升产量增长188.18%。
1-11月商用车累计生产162.18万辆,同比下降1.14%;销售162.63万辆,同比下降1.21%。
其中客车生产15.68万辆,同比下降5.07%;销售15.65万辆,同比下降4.66%。货车生产106.25万辆,同比增长4.06%;销售106.09万辆,同比增长4.11%。
车型
产量(辆)
同比(%)
销量(辆)
同比(%)
乘 用 车
3522852
16.40
3515334
19.48
其中:基本型
2474262
20.05
2456380
22.52
商 用 车
1621840
-1.14
1622266
-1.21
其中:货 车
1062458
4.06
1060901
4.11
客 车
156784
-5.07
156502
-4.66
从全年汽车产销形势预计,汽车总产量将超过560万辆,其中轿车产销量可能超过265万辆。
1.市场增长点在转移。今年1-10月1.0升以下的轿车销售增长85.15%,1.0-1.6升增长23.04%,其他排量段下降,或微弱增长。这说明油价上涨对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目前市场上排量1.0升以下的微型轿车品种少,车型较老,特别是发动机技术老化,外观也比较陈旧。小排量车的另一个优点是维修价格便宜,这是微型轿车受到欢迎的原因。
国内制造增长率
CKD增长率
轿车总计
11.13
13.85
排量≤1.0
99.07
0
1.0<排量≤1.6
21.56
81.28
1.6<排量≤2.0
-26.64
-30.92
2.0<排量≤2.5
-3.72
113.03
2.5<排量≤3.0
-22.15
851.65
3.0<排量≤4.0
0
0
2.市场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在较高增长速度下,各企业的市场增长情况却大不一样。今年南北大众产销量大幅度下降(30%-40%),而东风日产增长近两倍,现代、通用产销量已经与上海大众比肩,夏利、奇瑞、神龙等增长迅猛,丰田稳定推进,汽车产业竞争格局在重大转变之中。
2005年1-11月基本型乘用车累计产量排行是上海通用(含东岳)、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北京现代、广州本田、一汽夏利、奇瑞汽车、东风日产、神龙汽车;而以累计销售量排行依次是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北京现代、广州本田、一汽夏利、奇瑞汽车、东风日产、神龙汽车。
产量增长幅度最大的是东风日产(154.70%)、其次是上海通用五菱(153.73%)、上海华普(117.27%)、奇瑞汽车(115.99%)、吉利浙江豪情(112.33%)、哈飞汽车(67.96%)。主要生产企业中下降幅度较大的是上海大众、一汽大众、金杯汽车、比亚迪、长安铃木等。销售量增长幅度较大的是上海通用五菱(196.30%)、其次是东风日产(167.89%)、上海华普(138.76%)、吉利豪情(111.46%)、奇瑞汽车(100.91%)、东风悦达起亚(67.23%)、北京现代(58.81%)。
厂家
产量
同比增长%
销量
同比增长%
一汽-大众
217491
-19.59
204169
-20.89
上海大众
208238
-36.40
214464
-31.94
北京现代
200493
51.77
203514
58.81
上海通用
274622
32.30
259569
28.11
广州本田
188819
14.15
186141
15.22
天津一汽夏利
180407
54.70
171497
51.59
奇瑞汽车
157534
115.99
158705
100.91
东风日产
146921
154.70
140667
167.89
神龙汽车
127646
54.25
128198
64.86
一汽丰田销售
111051
43.86
116047
60.04
浙江豪情
105966
112.33
108642
111.46
东风悦达起亚
93764
67.80
91926
67.23
重庆长安铃木
83799
-14.74
82142
-18.98
一汽海南
52702
6.41
54895
15.14
一汽轿车
52073
8.23
51909
11.82
长安福特
50993
8.50
50821
16.89
哈飞汽车
44303
67.96
43005
56.46
昌河汽车
37542
50.91
38004
48.99
跃进集团
33321
31.78
33514
35.62
福建东南
32463
16.96
33306
22.40
上海通用五菱
23602
153.73
24516
196.30
上海华普
20441
117.27
21799
138.76
金杯汽车
15007
34.06
23697
30.20
比亚迪
9835
-40.51
9694
-43.78
注:为与销售量统计口径相一致,在上海通用的产量中包含了上海通用东岳汽车公司的产量。
二、06年,市场需求仍将保持平稳增长,但量由于产能过剩的矛盾将充分暴露,到2010年,整个产业将开始走向大规模的兼并重组。
1、06年汽车市场将继续平稳增长,竞争更加激烈
从05年开始,中国汽车市场进入了平稳增长阶段,06年将继续这一增长态势,汽车产销量增长率在10%左右,乘用车的市场增长率保持在15%~20%左右。
分析各个细分市场,目前成长最大的是中低端车,包括伊兰特、凯越中级车。明年小型车在市场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会逐渐传递到五六万元的低档小型、微型车,但是这个消费群的增长空间将非常大。预计明年由于这种连锁效应,中低档车会对小型车产生影响,小型车对6万元的空间也会产生影响,因此整个的竞争也会越来越细化,将来对消费群的多样化的满足会成为一个比较大的营销关键点。
另外中档车和中高档这个领域的新车型像雅阁、领驭、帕萨特类型不会出现太多,主要受到内部竞争,品牌竞争,服务竞争,价格、市场容量等各方面的影响。在豪华车系列,包括宝马、凯迪拉克、奔驰的引入与奥迪的竞争,同时把整个豪华车的市场向下挤压,将使得明年的竞争不仅仅以价格竞争为主。
一方面今年年底,一些厂家为了完成全年任务,肯定会大批量地向经销商压货;另一方面,由于明年7月份,中国承诺汽车关税将降至25%,上半年消费者可能会有浓厚的持币待购的心态;这种情况将导致明年上半年中国汽车的价格会进一步下降,价格竞争将更加激烈。
明年各大厂商也会相继推出自己的新品,新品上市自然会拉动整个汽车市场,虽然每款上市的销售势头持续时间不过2、3个月,可是也会让整个汽车市场热火朝天。家庭车、多功能车会在整个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而相对来说公商务车的市场会相对萎缩,个人商务还将成为主力军。
消费者的购车观念越来越成熟,需求越来越多样性,无论在中高档还是小型车市场。个性化产品的热销标志着当前汽车市场已经步入以个性化需求为主体的买方市场。所以,产品性能低劣、价格不合理、售后服务差的企业将会逐渐被市场所淘汰,而那些既能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品味,又能在性价比上有较高竞争力的产品无疑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后胜出。
明年是一个品牌服务的竞争年,因为每个厂家都加大对自有品牌的管理,也要求抓品牌服务的质量,提供给客户更多、更好的服务,加大对目标客户及潜在客户的管理和发展。
2、汽车产能过剩,06年或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的开始年
日前,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汽车行业在建产能220万辆,已有整车产能约为800万辆,而今年全年的汽车销售量能在550万量左右,过剩200多万辆。如果加上在建的产能,汽车产能过剩将达到400到500万台的水平。由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已经进入平稳增长阶段,短期内销售的增长不能够消化这么多的产能。
总量过剩,必然导致市场竞争进一步的加剧,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中国汽车产业全面进入产业整合和结构调整的发展阶段。
06年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的开始。边缘化也要以品牌为单位,产能过剩意味着一大批企业被挤出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有实力的企业会进行低成本的扩张,面对中国现在的汽车产业这种势头有点早。
96年到99年家电行业曾出现大规模的兼并重组,海尔在96年到99年三年时间兼并了18家工厂,都是低成本收购,整合为大规模生产线,成为家电行业的老大。这种经历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规律,成功企业总是在市场不稳定的情况下,瞄准势头、开足马力大踏步实现跳跃性的发展,这也是品牌战略的规律。按照常规做法,加大塑造品牌的操作力度,有能力去吃掉那些可以拓展你的品牌生存空间的企业,成为企业快速进步的加速度。去年,乳品行业也是打价格战打的厉害,也是大规模兼并的一年。今年伊利、蒙牛有可能超过一百亿,他们的生产能力跟不上,其销售额很多都来自兼并这些企业。
三. 2005年是汽车产业界从产品创新到品牌创新的转变之年
当前,在中国汽车市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跨国公司都纷纷把最为先进的车型和技术拿到中国市场参与竞争能力,各个厂家之间在产品技术上的差距已经变得非常有限。同时,各个厂家都已经普遍意识到,单纯依靠价格与车型两个手段,能够获得的增长潜力也已经不多。今后,在产品与价格基础上,如何逐步过渡到品牌创新发展阶段,品牌创新存在哪些问题和陷阱,如何进行品牌创新,将成为各个企业思考或者积极探索的主要问题。
99年美国波士顿汽车营销论坛有个口号式的观点,第一句话全球汽车品牌依靠产品的品质拉开差距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在波士顿会上,大家认为也是类似于我们营销的研讨会,他们认为各个厂家在品牌上,在技术创新上,彼此的差距,一个是不大,你很难拉开差距,谁的产品销售更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品质和技术之上的营销。在这一点上IBM有自己很好的精彩的总结,IBM认为OST的操作系统在那个时代最好的,微软在他看来仅仅是合格的,能打60分的操作系统,在1990到2005年15年的时间,看到比尔盖茨连续11年蝉联世界首富,后来IBM的总裁退休之后写过非常感慨的文章,相反微软在营销或者在服务方面所做的努力要彻底改变整个计算机产业。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已经经历过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学习制造汽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我们不但不能够设计汽车和研发汽车,甚至制造汽车都有很大的问题,所以在这个阶段当中,我们主要通过合资引进国外产品的成熟的车型,引进国外生产线和设备,来制造汽车;
第二阶段,打造中国本土强势汽车制造和生产基地的阶段。从2000年开始,由于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速度很快,各个厂家,都加大了,打造和提升自身制造能力和生产能力的基础的和发展的速度,引进的设备和机床技术,在世界上都是先进和一流的,以至于业内人士批评说,中国有两个不协调:第一个,中国制造技术的高标准,同中国汽车的研发和设计能力的低技术的不协调,第二个不协调,中国市场整体的弱势市场,和中国4S店高标准地投入的不协调,但是无论如何,在这个发展阶段当中,汽车产业,已经普遍,提高了和提升了,自己生产工厂的技术水平和制造水平,我们生产的设备和水平,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第三个阶段,则是跨国公司,把最先进的车型,推到中国市场上参与竞争的阶段。在早期,中国自主品牌发展过程当中,汽车引进合资,都还是国外落后的技术和落户的车型。但是,现在,整个车型的技术水平的发展状态,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全面创新和都是起创新性的技术,成为市场的主流和市场的主题,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状态。
在汽车工业当中,中国汽车算是正在发展初期的产业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依靠产品,但是未来或者从06年开始,我们的品牌将越来越重要,我们也看到在全球建立合资工厂的,都是最好的,最新的产品投入市场。1999年在波士顿大家探讨的观点,在中国汽车市场依靠产品品质和技术拉开差距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因为大家的技术都是最先进的、产品品质也都是最好的。所以06年中国汽车营销将从产品向品牌创新过渡和发展。
论坛上,各个企业分别就品牌问题谈了观点。学会秘书处尤其感到振奋的是,北京现代在伊兰特过去三年实现爆炸性成长,一举取代捷达占据中级车领导位置后,仍然明确提出,这不是一个战略性的成功,而是一个以产品技术与产品应用为导向的战术成功,不是以品牌为导向的创新的成功。未来北京00现代汽车,已经明确提出要提升与构建品牌战略。
这个判断说明品牌战略作为一个基本战略,已经被企业界营销人士充分认识。
一汽夏利,也在取得优异成绩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要打造国民车第一品牌的概念,而吉利则提出,要为老百姓造买得起的好车,这些新的概念,都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汽车产业在营销上一个重大创新,既在产品品质和技术无法拉开差距的背景下,下一个阶段,品牌竞争将在产品技术和创新基础上,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工具。
业内人士对自己发展现状与阶段的清醒判断,是非常了不起的,这说明中国汽车营销水平整体的进步,同时,这个观点也是符合实际的。今天大部分的企业销售主要靠领先的产品的优势或者产品的驾驶在市场上大显身手,并没有真正的发展到依托品牌,依托品牌价值的稳固的创新带领市场发展,做不到这一点并不是大家意识不够,而是目前中国的汽车市场处于起步阶段,是这种客观状况导致的,所有的品牌在中国都是新品牌。因此,未来,中国汽车企业将进入到真正的依托消费者接受和体验为基础的品牌大战阶段。
四、中国汽车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四个方面、四个现象与五大理论漏洞
4.1中国汽车品牌营销存在四大问题
既然在今天的竞争中,品牌非常重要,那么中国汽车产业目前品牌营销的现状如何呢?我个人认为在管理思想与操作体系上还是有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四个方面:
问题一:以企业为导向的品牌理论误区
现在企业天天讲品牌建设,要提升品牌,但是大部分企业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品牌,品牌的本质是什么?
现代营销学定义,品牌就是消费者价值印象或特征,是消费者对品牌能为自身带来的好处和利益的一种价值特征,是消费者在选择购买商品时的价值路标。
一个老百姓人他之所以需要品牌,说到底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和价值,由于商品技术的复杂性、高技术不断推出以及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消费者在本身商品知识有限的情况下,不具备凭借感观判断产品好坏的条件,所以品牌就成为消费者找到能够代表自身利益和价值的商品最重要的工具。如果品牌能够成为消费者的价值和利益的象征,也就是成为消费者某种特殊价值的代表,那么品牌就必然变成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路标;所以从商标到路标,这是品牌战略的一个巨大的飞跃!
实践上存在两种导向的品牌理论,一种是以企业为导向的品牌理论,是企业对消费者的承诺,这种承诺是企业认为的一种品牌个性或价值;另外一种是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品牌理论,是消费者对一个产品或者品牌,能够给自身带来的利益或者价值的特征。两种导向的品牌理论主要区别如下图如示:
两种不同的品牌导向,导致海尔与TCL在95年到01年都在家电领域发展时的巨大差异
而目前大部分企业对品牌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企业导向的层次上,没有的品牌价值特征的清晰的设计,往往总是愿意用广告词,或者所谓的广告语的替代品牌的价值特征。
问题二:品牌策略的零散化
尽管品牌战略提了很多年,但是,我们发现各个企业基本上没有一很系统的品牌策略,品牌策略本身是高度零散化的,没有一个中长期的品牌发展规划,没有一个确定的能够长期执行的品牌战略。在操作现象上,一个非常突出的表现,就是品牌操作活动零散性很强。而在汽车品牌发展的历史上,绝大数成功品牌,主要是依靠,一个持续稳定的塑造品牌的某一个关键价值点,而逐步被消费者所接受,才形成品牌价值特征的。
如捷达“皮实耐用”这种品牌价值特征的形成,主要是靠持续的一系列的事件营销和宣传推广而形成的,主要围绕着两条主线展开:
第一个,就是不断地,进行出租车耐用省可靠性的长期宣传,先后在98年到01年,推出六十公里五大修,全国无大修出租车评比,哈尔滨48、68辆汽车集团五大修理程达到430,000公里,以及深圳珠海,出租车大赛等4大系列活动,几乎每年一个活动,稳健的推动品牌的发展,并且主题不变,持续贯彻,持续的深化和推动,这些工作,都是品牌,被消费者逐渐的接受和认可,再加上,市场营销和销售体系的高水平的操作,成功地打进了出租车市场,带动整个几大品牌最终在99年成为全国的第一出租车品牌,
第二个方面,收是围绕着捷达的赛车进行了一系列炒作,连续5年,十一次参加赛车拿到七次冠军,更重要的是,围绕着赛车比赛进行了系列的宣传和推广,使消费者相信捷达上经济耐用的家庭轿车,从而拿捷达的品牌,通过这些活动,得到了真正的提升。
这些活动,一个突出特色,就是主线清晰,前后连贯,深入推广,品牌导向,这四大策略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品牌策略的体系化。但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围绕着这样一系列清晰准确的主题进行品牌推广的企业不多。大部分企业往往是根据产品的销售,在短期打一点广告、做做宣传,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问题三:没有构建品牌价值导向的价值链体系
第三个方面,没有构建品牌价值导向的价值链体系,我们现在,实际上是使用产品技术替代了品牌技术,我们总希望向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而不是消费者更需要的产品,或者在消费者看来价值更大的产品,因此,我们还没有学会从技术导向的产品和价值创新,转变成消费者需求导向的产品或者价值的创新,我们的很多技术很多概念,往往以信为导向,不以消费者有没有价值判断和价值感觉为导向,这样一种发展状态,显然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问题四:品牌战略没有成为企业的核心战略
对品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是把品牌作为销售工具,没有把品牌作为企业的核心发展战略来考虑。
尽管我们很多企业都在谈论着品牌,但是,企业存在的三个现象,让我们感到品牌并没有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策略:
第一,没有把品牌战略作为一个核心的目标,大部分企业甚至没有一个基本的品牌目标。产品的销售量是每个企业的硬指标,是每一个销售公司经理和销售人员的核心目标,但是品牌战略和品牌的标准,几乎没有任……
汽车行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1、中国汽车行业产销量分析
2012-2017年,我国汽车产量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2012年以后,我国汽车产量由高速增长进入波动增长阶段,汽车制造行业进入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阶段。2017年,我国汽车产量为2901.54万辆,同比增长3.19%;销量为2887.9万辆,同比增长3.0%,均达到近年最高值。2018年以来,一方面由于购置税优惠政策全面退出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宏观经济增速回落、中美贸易摩擦以及消费信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汽车产销量开始逐年下降。2020年全球遭遇新冠疫情,上半年汽车行业受到冲击,全年总计汽车产量为2532.5万辆,同比下降1.37%;销量为2531.1万辆,同比下降1.78%。
2021年,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608.2万辆 和2627.5万辆,比2020年分别增长3.4%和3.8%,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局面。2022年1-11月,中国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为2462.8万辆和243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1%和3.3%。
2、中国汽车销售产品结构分析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2021年,我国乘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2016年,我国乘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约为87%,达到近些年最大值,随着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出现连续下滑,2021年,我国乘用车销售量占汽车总销量比重为81.76%。2022年1-11月,乘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达87.61%。
2012-2021年,我国商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2012年,商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约为19.7%,2016年,商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为13%,较2009年下降6.7个百分点;随后商用车市场份额有所回升,2021年商用车占汽车总销量比重为18.24%。2022年1-11月,商用车占汽车总销量比重为12.39%。
3、中国乘用车产销量分析
2017年以来,购置税优惠减免造成产量及销量增长乏力。2018年,中国乘用车市场首次出现产销双双负增长。2020年受疫情影响,我国全年乘用车实现产量1999.4万辆,同比下降6.4%;实现销量2017.8万辆,同比下降5.9%。
2021年,中国乘用车产销分别为2140.8万辆和2148.2万辆,比2020年分别增长7.1%和6.5%,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趋势。2022年1-11月,中国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70.2万辆和2129.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7%和11.5%,累计增速放缓。
4、中国商用车产销量分析
2012-2015年商用车市场一直比较低迷,累计销量同比负增长。虽然2014年9月以来国家稳增长政策效果显现,有助于商用车走出低谷。9月商用车环比增长明显,但同比仍然负增长。10月份、11月份商用车月度销量实现同比正增长。虽然在2014年,同比增速开始回升,但是到了2015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
2016-2020年,商用车市场回春,2016年商用车产量为369.8万辆、销售量为365.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0%和5.8%。2020年,商用车市场累计产量为523.1万辆、销售量为513.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0%和18.7%。在疫情的影响和汽车整体及乘用车产销同步下滑的情况下,实现了大幅的增长。
2021年,中国商用车累计产销量分别为467.4万辆和479.3万辆,同比下降10.7%和6.6%。2022年1-11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92.7万辆和30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1.9%和32.1%,继续呈现两位数下滑。
5、中国汽车保有量分析
2021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95亿辆,其中汽车3.02亿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60%,扣除报废注销量比2020年增加292万辆,增长59.25%。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640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63%。
截至2022年11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15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达到3.18亿辆;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超过5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达到4.63亿人。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整车制造行业需求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